犍陀罗(Gandharas)和坎大哈(Kandahar)地名的词源和演变过程:

来源:雪球App,作者: 第四次产业革命,(https://xueqiu.com/2234819592/300787938)
点击链接查看和 Kimi 智能助手的对话 网页链接
犍陀罗(Gandharas)和坎大哈(Kandahar)地名的词源和演变过程:
犍陀罗(Gandharas):“gand”的本意可能是“城市”,而“hara”或“daha”意味着“土地”或“大城市”。这表明犍陀罗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或地区。
坎大哈(Kandahar):这个名字可能从犍陀罗演变而来,是阿富汗一个重要城市。在不同语言中,这个名字有不同的形式,如阿拉伯语中的“Iskandar”,波斯语中的“eskandar”或“sekandar”。
语言演变:在语言传播过程中,“cand”在某些语言中转译为“kand”,这可能是为了表示这是一个重要的大城市。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中,使用前缀“Is”或“es”来进一步强调其重要性。
传播到欧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交流,这些名字传播到欧洲,并在希腊语中转译为亚历山大(Alexander)。Al被视为定冠词Al-,即Al-Xander(The Xander),“Al-”相当于阿拉伯语中的“Is”,波斯语中的“es”
User: 网页链接
Kimi: 在1878年,《泰晤士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莫尼尔-威廉姆斯爵士(Monier Monier-Williams)提出了关于坎大哈(Kandahar)地名来源的理论。他主张坎大哈这个名字并非来源于伊斯坎达尔(Alexander)大帝,即亚历山大大帝,而是源自犍陀罗人(Gandharas)。这一理论与其他当时流行的理论不同,尤其是与将坎大哈与亚历山大大帝联系起来的传说相悖。
莫尼尔-威廉姆斯爵士的论点得到了其他学者的支持,包括亨利·罗林森爵士(Sir H. Rawlinson)和马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亨利·罗林森爵士认为犍陀罗人带着圣物佛钵迁到了坎大哈,而马克斯·缪勒在翻译《歌者奥义书》的注释中也提到坎大哈这个名字来自犍陀罗。
此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Gadara、Gandaritis、Gandhara、Qandhara、Gandhara、Kandhar 或 Kandahar 是同一名称的不同形式,这些名称的发音差异反映了不同种族对该名称的发音特点。在当地人的语言中,"kand"最初的本意指的是“湖水边、河床边”,而"hara"的意思是“土地”,因此坎大哈的意思是“水(湖)边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地方变得适合建城,"kand"逐渐引申为“城市”的意思。
莫尼尔-威廉姆斯爵士的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揭示了坎大哈地名的历史渊源,并为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User: 亨利·玉尔(1820-1889)那本著名的词典Hobson-Jobson(初版出版于1886年)里就收录了这个说法,他说亨利·罗林森爵士(Sir H. Rawlinson,1810-1895)认为犍陀罗人带着圣物佛钵迁到了坎大哈。[1] 莫尼尔-威廉姆斯爵士(Monier Monier-Williams,1819-1899)[2] 在1878年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3]就说:Candahar (so called, not from Iskandar [Alexander] the Great, but from the Gandharas)坎大哈(其来源不是伊斯坎达尔(亚历山大)大帝,而是来自犍陀罗人)马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23-1900)在他翻译的《歌者奥义书》(1879)注释里,也说坎大哈这个名字来自犍陀罗。 (作者,郭奉孝 链接 网页链接 )
Kimi: 根据您提供的知乎页面内容,亨利·玉尔(Henry Yule,1820-1889)在其著名的词典《Hobson-Jobson》中收录了关于坎大哈(Kandahar)地名来源的说法。玉尔提到亨利·罗林森爵士(Sir H. Rawlinson,1810-1895)认为犍陀罗人(Gandharas)带着圣物佛钵迁徙到了坎大哈。 此外,莫尼尔-威廉姆斯爵士(Monier Monier-Williams,1819-1899)在1878年发表于《泰晤士报》的文章中指出坎大哈的名字并非来自亚历山大大帝(Iskandar 或 Alexander the Great),而是来自犍陀罗人。他写道:"Candahar (so called, not from Iskandar [Alexander] the Great, but from the Gandharas)",意即坎大哈的命名不是来自亚历山大大帝,而是来自犍陀罗人。 马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23-1900)在他翻译的《歌者奥义书》(1879年)的注释中也提到坎大哈这个名字来源于犍陀罗。 这些观点提供了坎大哈地名可能与犍陀罗地区及其居民有关的证据,而且这种观点得到了当时一些著名学者的支持。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坎大哈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User: 网页链接
Kimi: 您提供的链接指向的是《Hobson-Jobson: A glossary of Colloquial Anglo-Indian Words and Phrases, and of Kindred Terms, Etymological,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Discursive》的在线版本,这是一个关于英属印度时期俗语、词汇的详细词典。在该页面上,对"Candahar"(坎大哈)这个术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讨论。
根据词典内容,"Candahar"(或"Kandahār")这个名字主要与以下几层含义有关:
1. **阿富汗西部的著名城市**:这是该名字现在最常用的意义,指代阿富汗的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城市。
2. **历史上的地区名称**:在9至11世纪的阿拉伯地理学家的著作中,这个名字被用来指代白沙瓦(Peshāwar)周边地区,相当于古代印度的“Gandhāra”和斯特拉波(Strabo)所说的“Gandaritis”。
3. **关于名字转移的观点**:一些观点认为,这个名字是由于犍陀罗地区的人民迁移到现今的坎大哈地区,并携带了被认为是佛陀的圣物——乞食钵,而转移到现在的坎大哈。亨利·罗林森爵士(Sir H. Rawlinson)认为这个乞食钵与坎大哈一座清真寺中保存的大型圣石器皿是同一物。
4. **其他可能性**:还有观点认为"Candahar"可能是“Alexandropolis”(亚历山大城)在阿拉霍西亚地区的代表。
5. **早期和后来的用法**:在伊本·白图塔(Ibn Batuta)以及其他早期和后期作者的作品中,这个名字也被用来指代印度古吉拉特邦布罗奇区(Broach District)东岸的一个前港口城市。 这个词典条目提供了关于"Candahar"地名来源的多种解释和历史背景,反映了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对这个地名的不同理解和使用。如果您需要更多信息或有其他问题,请告知。
User: 网页链接
《伊朗百科全书》里关于坎大哈词源的说法:七世纪之前的时间也需要考古学来厘清,对于这个时间点的名称研究只能得出推测。 坎大哈这个名字的由来仍然存在争议和猜测。 人们不应该重视源自埃斯坎达尔(Eskandar)这个名字的流行词源(即亚历山大大帝,基于马其顿征服者作为城市创始人的传统(阿富汗地名录 V 中的讨论,第 262 页;参见下文) ).
学者们提出了几种似乎合理但未经证实的解释。有人可能认为坎大哈这个名字的起源是占据了喀布尔河下游的犍陀罗王国(古波斯语甘达拉,埃兰语 Kan-da-ra:参见参考文献) ., Hallock, p. 708)。H. W. Bellew (1880, pp. 22-23; 谨慎地,Caroe, pp. 169-70) 推测该名称在公元5世纪时随着适用于整个地区,逃离嚈哒人入侵的健陀罗难民统治了今天的坎大哈。
另一个建议(甚至更早使用该名称的说法)是,“坎大哈”可能源自一个假设的希腊城镇名称 *Gondophareia,以印度人的名字命名 -帕提亚君主贡多法雷斯(Gondophares,公元 20-50 年在位),在该地区发现了他的硬币(Marquart 和 de Groot,第 17 页)。 269; 赫茨菲尔德,p。 63; 费舍尔,p。 210)。 现代名称也在 Condigramma 的第一部分中找到(第二个成员 grama,在梵语中意为“村庄”[参见 Mayrhofer, II, p. 353]),这是 Ariana 的一个城镇(参见 ARIA),由 普林尼(自然史 6.25),并以阿拉霍西亚一个名为甘杜塔瓦(Gandutava)的地区的名义。 后者是阿契美尼德总督与反抗大流士一世的叛军之间的战斗地点,如国王的比索通铭文中所述(DB 3.66; Agravala, p. 19; cf. Fischer, p. 205; see also ibid., p. 209).
Kimi: 根据您提供的《伊朗百科全书》的摘录,关于坎大哈(Kandahar)的词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和猜测,但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观点和理论:
1. **争议和猜测**:坎大哈的名称起源存在争议,目前的研究只能提供推测,而非确凿的证据。
2. **反对流行词源**: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坎大哈的名字来源于亚历山大大帝(Eskandar),但这种词源并没有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同。
3. **犍陀罗王国**:一些学者认为坎大哈的名字可能与古代的犍陀罗王国有关,这个王国曾经占据喀布尔河下游地区。
4. **健陀罗难民**:H. W. Bellew在1880年提出,坎大哈的名字可能源自健陀罗难民,他们在5世纪逃避嚈哒人入侵时统治了这个地区。
5. **希腊城镇名称**:还有一种建议是坎大哈可能源自一个假设的希腊城镇名*Gondophareia,这个名字可能与印度人名帕提亚君主贡多法雷斯(Gondophares)有关。
6. **Condigramma**:现代名称坎大哈可能与Condigramma有关,这是古代Ariana的一个城镇,其名字的第二部分“gramma”在梵语中意为“村庄”。
7. **阿拉霍西亚地区**:坎大哈也可能与阿拉霍西亚地区的甘杜塔瓦(Gandutava)有关,这个地区在阿契美尼德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地点。
8. **考古学的重要性**:由于坎大哈的名称起源存在争议,考古学研究对于厘清七世纪之前的情况至关重要。
双角王,伊斯坎达尔·祖里哈乃依,
User: 他的形象在《古兰经》中就成为了双角王,名字也变成了伊斯坎达尔·祖里哈乃依,按《圣贤集》的说法,“祖里哈乃依意为双角,真主赐予他圣名。”
Kimi: 在伊斯兰传统和《古兰经》中,亚历山大大帝被称为"Dhū al-Qarnayn",这个名称直译为“双角王”。这个称号可能与亚历山大在东西方两个方向上的征服有关,象征着他的统治范围横跨两大地域,如同两只角一样扩展。 根据一些伊斯兰学者的解释,“祖里哈乃依”(Zūrīhānā)可能是对“双角”的另一种表述,意指他拥有的广阔领土或权力。
在《古兰经》中,伊斯坎达尔·祖里哈乃依被描述为一位公正的统治者,他到达了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并建立了一种秩序或制度(通常是解释为建立了一种宗教或道德秩序)。 在伊斯兰文学和传说中,亚历山大的形象往往与他作为真主赐予的圣名和使命有关,强调了他作为先知或使者的地位,以及他在世界不同地区传播正义和真理的角色。
罗姆的双角王亚历山大
User: 在古代阿拉伯著作《卡里来和笛木乃》中作者伊本·穆加法提到:“罗姆的双角王亚历山大在完成对西方诸王的征服后,开始向东方挺进,意图征服波斯等地的东方诸王。“ Kimi: 《卡里来和笛木乃》(Kalīlah wa Dimnah)是一部著名的古代阿拉伯寓言故事集,原著为梵文,名为《五卷书》(Panchatantra),后被译成波斯语,并最终由伊本·穆加法(Ibn al-Muqaffa)译成阿拉伯语。这部作品集合了许多动物寓言故事,并对政治、道德和智慧进行了讨论。
在这部作品中,伊本·穆加法提到亚历山大大帝(在阿拉伯语中称为“Iskandar”或“亚历山大”),并用“双角王”(Zuhāl al-Qarnayn)来指代他,这与伊斯兰传统中对亚历山大的称呼“Dhū al-Qarnayn”相符。这个称号在伊斯兰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象征着他统治的广阔地域。 伊本·穆加法的描述反映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形象,即一位伟大的征服者,他的军事征服不仅覆盖了西方的广大地区,也扩展到了东方,包括对波斯的征服。亚历山大的征服活动最终使他建立了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帝国,从地中海地区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
“eskandar-e maqduni”用来特指亚历山大大帝
User: “eskandar-e maqduni”中的“-e maqduni”是一个修饰语,用来特指亚历山大大帝。 “maqduni”可能指的是“世界的”或“帝国的”,用以强调这是指亚历山大大帝本人,而非其他同名的人。
Kimi: "Eskandar-e Maqduni"这个短语在波斯语中通常用来指代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马其顿的著名国王和征服者。
在这个短语中: - "Eskandar"是从希腊语名字"Αλέξανδρος"(Alexandros)演变而来的波斯语形式,指亚历山大。 - "e"是一个所有格后缀,相当于英语中的"的"。 - "Maqduni"可能是对"Macedonian"(马其顿的)的波斯语解释,用来特指亚历山大是马其顿人。
因此,"Eskandar-e Maqduni"可以翻译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强调了他的出生地和政治背景。这个称呼在波斯文化中用来明确区分亚历山大大帝,以区别于其他同名的人。
云南与干陀罗的关联
User: 上面文本主要探讨了“干陀罗”(Gandhara)这一名称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多元应用,特别是其与云南地区的关联。以下是对文本内容的详细解读:
地理位置与传说: 文本首先提到干陀罗位于越南半岛之北,与印度之北的干陀罗相类比。干陀罗四面环山,要到达云南,也需要经过与越南半岛各大河流并行的山脉。 传说11世纪时,阿那律陀王曾向干陀罗逻阁求取佛牙而未得,这表明干陀罗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宗教和文化地位。
名称的多元应用: Sasanavamsa史书中提到迦湿弥罗干陀罗一地,先非中国部,而后并入中国版图。这表明干陀罗这一名称的应用范围可能很广。 波斯史家拉史哀丁提到,契丹之南有一个国家,被契丹人称为“Dai-liou”或“大国”,蒙古人称为“合刺章”,而印度及迦湿弥罗语言则称之为“Kandar”,即“Kandahar”。这表明干陀罗(或其变体)这一名称在多个文化和地理区域都有应用。
云南与干陀罗的关联: 文本认为,根据拉史哀丁的描述,干陀罗这一名称也适用于云南。 马可·波罗的行纪也提供了证据,表明“合刺章”即今之昆明大理一带。 蒙古人将云南的两种族称为“合刺章”和“察罕章”,其中“合刺章”仅限于昔日南诏的部落。 大理与干陀罗的进一步联系: 文本提到,在中国撰述之中,亦有证明干陀罗一名适用于大理之记载。《滇黔纪游》云:大理即天竺妙香国。这表明大理与干陀罗在文化和宗教上有一定的联系。 大理是佛教选择之地,观世音菩萨曾经由中印度至此,使人皈依。这进一步证明了大理与印度(包括干陀罗)之间的文化和宗教交流。
坎大哈在历史上是战略要地,是军事和政治活动的重点,也是商业和贸易的中心。
User: 坎大哈的地形主要是山前冲积扇平原、洪积戈壁平原和冲、淤积沙土平原。 坎大哈位于勒齐斯坦沙漠东北端,海拔1000米,是一个绿洲城市。
其地形特征包括:
山前冲积扇平原:分布于西大河、东大河和祁连山各沟谷水系的沟口处,地势较平坦,海拔在1400-2500米之间。这些地区是市内重要的农业区,由南向北倾斜,坡度在3-10度之间,是典型的扇状倾斜平原。
洪积戈壁平原:分布于六坝至九坝一带,由东大河、武威市西营河洪积而成。这些地区平坦广阔,大部分呈砾石戈壁。
冲、淤积沙土平原:分布于东大河、西营河洪积戈壁平原以北的水源、朱王堡一带。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泉水较多,风化剥蚀缓慢,沟谷宽浅呈蛇曲状,局部呈牛轭湖泊。少数地段因地下水潜蚀形成湖沼。
User: 坎大哈行省位于阿富汗南部地区,坎大哈是一个典型的依水而建的城市,城市的核心部分沿着赫尔曼德河及其支流延伸.它的东部环绕着以塔尔-乔蒂亚利山(Thal-Chotiali)为中心的广阔的山系,这条山系把它与印度隔开.在南部,它和俾路支行省之间横亘着不可逾越的沙漠.在它的北面,加兹尼和喀布尔的山脉逶迤蜿蜒.在它的西部,从坎大哈城外不远处一直到伊斯法罕城,地形是相当平坦的.但是,它是如此炎热和贫瘠,以致在这条路上,旅行者目之所及,满目荒芜,寸草不生.而在漫长的旅途中,从干燥的沙土中只能获取少量苦涩的咸水.
Kimi: 您提供的描述更准确地描绘了阿富汗坎大哈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环境:
1. **地理位置**:坎大哈行省位于阿富汗南部,是该国的一个重要地区。
2. **依水而建的城市**:坎大哈城市确实是围绕赫尔曼德河(Helmand River)及其支流发展起来的,这为该地区提供了灌溉水源,对农业至关重要。
3. **山脉环绕**:城市的东部是广阔的山系,其中包括塔尔-乔蒂亚利山(Thal-Chotiali),这些山脉形成了自然屏障,隔开了阿富汗与印度。
4. **沙漠边界**:在南部,与俾路支斯坦省之间的边界是一片广阔的沙漠地带,这些沙漠地区难以穿越。
5. **北部山脉**:坎大哈的北面是加兹尼和喀布尔的山脉,这些山脉为该地区提供了自然景观和地形的多样性。
6. **西部地形**:从坎大哈向西延伸到伊斯法罕的地形相对平坦,但由于气候炎热和土壤贫瘠,该地区并不适宜农业发展。
7. **水资源匮乏**:在某些地区,水资源可能较为匮乏,旅行者可能只能找到少量的苦涩咸水。 坎大哈地区的这种地理和环境特征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以及历史上的军事和政治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座城市和周边地区因其战略位置而成为历史上的军事要地,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枢纽。如果您需要更多关于坎大哈的信息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知。
左勒盖尔奈英_百度百科 网页链接
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左勒盖尔奈英(Dhu al-Qarnayn)是一个被提及的人物,其名字直译为“双角人”,而“太阳两角”通常被解释为太阳升起的东方和日落的西方,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广阔的疆域。关于这个人物的真实身份,历史上有几种不同的理论和解释:
古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36~前323年在位):亚历山大大帝是古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征服了广阔的领土,从希腊一直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他的征服活动符合“太阳两角”的描述,即东至日出之地(如印度),西至日落之地(如埃及)。
古波斯的大流士(Darius):大流士是古波斯帝国的重要君主,他在位期间波斯帝国达到了鼎盛。然而,与亚历山大大帝相比,大流士的征服范围并不涵盖如此广阔的地区,尤其是他并未触及印度地区,因此这一说法相对较少被接受。
与易卜拉欣同时代的萨堪达王(Sakandar):萨堪达王(Sakandar)可能是指古代中亚或西亚地区的某位统治者,但在历史上具体指谁并不明确。由于资料有限,这一说法缺乏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综合来看,最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左勒盖尔奈英”指代古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活动不仅涵盖了广阔的地理范围,而且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都极为出众,与《古兰经》中对左勒盖尔奈英的描述高度吻合。此外,亚历山大大帝在后世的文化和宗教传说中也被广泛传播和演绎,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历史认同。
"希伯来"
语言和民族:"希伯来"最初指的是一个古代民族,即希伯来人,他们使用的是希伯来语。希伯来人是古代中东地区的一个闪米特族群,被认为是现代犹太人的祖先。
词源:在希伯来语中,希伯来人被称为“Ivri”(עברי),这个词可能来源于“Eber”(עבר),意为“穿越”或“另一边”。根据《圣经》的记载,希伯来人的祖先亚伯拉罕从乌尔迁移到迦南地,穿越了幼发拉底河。
圣经故事:在《圣经》中,希伯来人的名字与亚伯拉罕有关。亚伯拉罕被称为“希伯来人”,因为他是从迦南地“穿越”到另一边的人。他的儿子以撒和孙子雅各继承了这个身份,雅各的十二个儿子成为了后来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
亚伯拉罕的故事在不同宗教中,尤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被赋予了深厚的宗教意义和解读。以下是各宗教对亚伯拉罕故事的解读和理解:
一、犹太教在犹太教中,亚伯拉罕被尊称为“父亲亚伯拉罕”,他是犹太民族的先祖和信仰的楷模。犹太教经典《塔纳赫》(即《希伯来圣经》)详细记载了亚伯拉罕的故事,包括他的迁徙、与上帝的立约、以及他对信仰的坚定。
迁徙与立约:亚伯拉罕响应上帝的呼召,离开故乡乌尔,前往迦南地。在迦南地,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承诺将这片土地赐给他的后裔,并使他成为众多国家的父亲。这一立约事件被视为犹太民族历史的起点,象征着上帝对犹太民族的特别眷顾和选召。
信仰的坚定:亚伯拉罕的故事展示了他对上帝信仰的坚定和无条件顺服。例如,在上帝要求他献祭独生子以撒的试炼中,亚伯拉罕虽然痛苦万分,但仍选择相信上帝的计划,最终上帝在最后关头阻止了这个牺牲。这一故事被视为犹太教信仰中“牺牲与顺服”精神的典范。
二、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亚伯拉罕同样被视为重要的先知和耶稣基督的先祖。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新约》和《旧约》都提到了亚伯拉罕的故事,并将其作为信仰传承的一部分。
信心的楷模:在基督教信仰中,亚伯拉罕被称为“信心之父”。他的故事展示了信心在信仰中的重要性。例如,在迁徙和立约的过程中,亚伯拉罕始终相信上帝的话语和承诺,即使面对未知和困难也坚定不移。这种信心成为了基督教信仰中追求真理和救赎的基石。
预表耶稣:亚伯拉罕愿意服从上帝、把自己的独生子以撒献祭的故事,被基督教视为预表了上帝献出耶稣基督的牺牲。耶稣基督的牺牲是为了救赎人类的罪恶,使人类得以与上帝和好。因此,亚伯拉罕的故事在基督教中具有深远的救赎意义。
三、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教中,亚伯拉罕被尊称为“易卜拉欣”,是穆斯林的始祖和信仰的楷模。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多次提到亚伯拉罕的故事,并将其作为信仰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仰的典范:在伊斯兰教中,亚伯拉罕的故事被视为信仰的典范。他响应上帝的呼召、离开故乡乌尔、前往迦南地定居并传播信仰的行为,展示了穆斯林对真主安拉信仰的坚定和执着。同时,他在面对试炼和困难时始终相信真主安拉的计划和安排,这种信仰的坚定性也成为了穆斯林学习的榜样。
顺服与牺牲:与犹太教和基督教类似,伊斯兰教也强调亚伯拉罕顺服真主安拉和愿意牺牲的精神。虽然伊斯兰教中并未明确提到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故事(该故事在《古兰经》中的表述与《圣经》有所不同),但亚伯拉罕顺服真主安拉、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在伊斯兰教中同样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和推崇。
综上所述,亚伯拉罕的故事在不同宗教中都被赋予了深厚的宗教意义和解读。这些解读不仅丰富了各宗教的信仰体系和文化内涵,也为信徒们提供了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