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提款经验-365bet官方亚洲版-365视频直播

余不溪(附记:“余不”是什么意思?)

余不溪(附记:“余不”是什么意思?)

德清的水,自然以余不溪为最著名。

古人说:“偷得浮生半日闲,出来一趟不容易。”所谓“游山玩水”,看过了山,自应再去看看水的。我们到余不溪边时,正是夕阳西下,天空干净得一丝不挂,随便你看。桥上开始做起了生意,市井有市井的味道,活泼泼地,听的人肚皮饿。

余不溪,德清代名词,宋县志即名《余不志》。大麻旧属德清,虽僻处东南,清人劳之辨、吴骞诗也以“余不溪”代指大麻。

张明儿先生指着余不溪说:“这里的银鱼,味道真叫好!”并开始介绍银鱼的样子、烧法,潘利平听得眼睛发直、口水直咽,连说:“哎哟,鲜洁,赞个!哦,原赞,赞!赞!我看,银鱼烧汤一定好吃,还有,如果放点老冬菜进去,味道肯定还要好哩!”陈家昶先生在一旁补充道:“不过现在还早个点,六月份的辰光,银鱼洄流,特别多,到辰光,你们再来哦。”潘利平听了,精神几近崩溃,有气无力地对范厂长说:“我们先买点水果吃吃吧,走得来喉咙干煞特!”

余不溪的银鱼确实是出名的,范厂长的先祖范成大在《驂鵉录》里也写到过。章太炎的父亲章浚专门写过余不溪鮆鱼的一组诗,可惜不晓得他烧银鱼有没有放老冬菜。章浚在《序》中说:“鮆鱼,俗名逆鱼。”可见现在所说的“银鱼”,乃是“逆鱼”的音转。严格说来,鮆鱼、银鱼是两种,不过“鮆”形容其小,“银”言其色白,一看就能理解,亦未尝不可。章浚又说:“《山海经》谓苕水多鮆鱼,即此是也。”一下子就跟几千年前的古书联系起来,可见他的脑子联想功能之好,非我辈的“移动”脑筋可及的,就一点来说,章太炎先生肯定像他爸爸!

过桥左转,是溪东街。先到蔡家老屋一转,蔡家是德清“徐胡谈蔡”四大家族之一,出过“叔侄两状元”,是科举史上的盛事,加上徐家的“五世翰林”,附近一带,除了海宁,似乎并没有一个县可以比的。倘若再论起唐以前的文化来,德清只要搬出一个沈家来,就足以为杭嘉湖一带最厉害的县份了。

从蔡家出来,弄堂口正好有人再喊:“吃夜饭了!”潘利平听得两脚打软,深情地感叹道:“德清人真好,真客气!不过我们这样进去吃,总觉得难为情的!哎,算了算了,下次再说吧。”

出了弄堂,往东直奔戴公庙,戴公是德清县的“总管菩萨”,俞曲园《柳侯祠》诗序说,德清有三个总管菩萨,最早一个是唐朝的柳总管,他是柳宗元的爷爷,做过德清县令。后来还有叶总管,不过戴总管最著名,因此,戴公庙里,同时供着柳、叶两个总管。我们到的时候,已是晚饭时候,潘利平、范厂长已经饿得买香蕉吃了,戴公当然也饿了,关庙门吃夜饭,也是应该的。还好,我们的目的也只是来看一看门外的古柏。

戴公庙建于元朝,庙前的古柏,据晚清人蔡镇璠诗说:“门前柏,何萧森,古老相传宋至今。”则至少也已有七百多岁了,比戴公庙的年纪还大。

戴公庙临余不溪,对岸便是张明儿先生的外祖父家。张先生的外祖姓倪,倪家也是德清的大户人家,家有“传经堂”,光看这名字,就知是个书香门第,清朝末年的时候,传经堂倪氏还藏有唐白虎的《春风桃李图》。倪家出过秀才倪康煒、倪莲芳,最有名的是倪鉴澄,他是严元照的弟子,百家诸子靡不淹贯,学问大得很,他的学问倘若放到范厂长身上,则范厂长无疑是全宇宙学问最大的生意人!

看了古柏,夜色渐暗,张、陈两先生说:“吃老酒去!”潘利平、范厂长异口同声地说:“好好好!”

附记

余不的意思

“余不”是个古地名,最早出现在沈约《宋书》的《自序》里,说他的先祖沈戎在东汉初年“徙居乌程县之余不乡,遂世家焉”。

“余不”这个名字非常怪异,不像“光明村”、“东方红大队”这么好理解。此种复杂问题,读书人最喜欢,且看他们的说法。

北宋李宗谔《图经》里就说:

余不,余不,就是“其水清澈,余则不”,意思是说这里的水最清澈,其余的水都比不上它,因此叫“余不”。

与李宗谔同时期的乐史说:

其水清,与余杭水不类也。就是说这里的水清澈,不同于余杭的水!

明朝人田艺蘅说:不,是花蒂,余不溪夹岸花开,至夏不歇,所以叫余不。

这三种说法,潜意识里都想当然地假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先有余不溪,后有余不乡,乡以溪名,因此,他们对“余不”的解释,都一例地着眼于“余不溪”上。然而,从文献记载来看,余不乡反而比余不溪早出现,究竟谁以谁名,很难说。假设余不溪是由余不乡得名的,那么这三种解释就更难立住脚了。像李宗谔、乐史这样的解释,除了使德清人开心一下外,实在是违反情理的。照他们的逻辑,余不,就可以有种种解释,比如说,余不就是这里不是余杭县的意思;或者解释为这里的人到饭店吃饭,坚决执行光盘行动,决不剩余饭菜。难道这样也可以吗?

我的意思,余不是个古地名,它可能是古吴越地名的遗存,至于其意思,不妨阙疑为是。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说:“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其义无得而详。”做学问当有这种多闻阙疑的精神。对于余不、余乌之类的地名,似亦当作如是观。

“余不”的读音

不,有平、上、入三个读音。余不的“不”字,中古读“方鸠切”(或“甫鸠切”,同),属平声“尤”韵。(田艺蘅比附《诗经》郑笺“鄂不韡韡”,释“余不”之“不”为柎,即花蒂之意,改读入虞韵,其说不足为训。)即使到了宋元人的律绝里,余不的“不”皆作平声,此略举几例以见一斑:

宋-周倜:山势迢迢挽不回,余不溪水映雨来。

宋-王十朋:舟溯余不水,回头忆两溪。

元-赵孟頫:余不溪上扁舟好,何日归休理钓蓑。

元-陈旅:余不溪水连天碧,只借盆池浣羽衣。

以上所引都是格律诗,“余不”两字都作平声,不作上、入两读。现在德清人读“余不”音如“余夫”,还是平声,与宋元人旧读相合,方言往往能存古,于此可见。清朝人作格律诗,有把“余不”的“不”作仄声用的,比如吕留良有七律云:“阖闾城外鼓连挝,余不溪前月正斜。”看来宋元以后的外地诗人,似乎已经不晓得“余不”应该怎么读了。

打 赏

? 图片来自朋友圈

潘利平先生篆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