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鸨鸟的交配过程,才明白古代青楼老板娘,为什么被称为老鸨?

而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到汉代,女闾逐渐演变为更具规模和制度的“青楼”。青楼的名字,最早是在三国时期便开始出现。当时曹植的一首诗中首次提到“青楼”,而当时曹植指的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妓院,而是贵族的宴会场所。这跟后来的青楼,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在唐宋时期,青楼逐渐从官营转向私营,青楼的经营逐渐形成了管理体系,而这个体系中,诞生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咱们今天要说的“老鸨”。
说到这里,或许不少看官朋友会有疑问,这个老鸨到底是干嘛的?从字面意义上看,这个“老鸨”与“鸨”这种鸟有关系吗?其实老鸨的主要工作便是协调青楼里面的妓女,让她们有序服侍进来的客人。
“鸨”,是一种体形较大的鸟,体型较大,飞得不高,身高大约一米左右,其重量大概20斤左右。它们身体的笨拙让它们在空中看起来颇为滑稽。尤其是它的求偶方式——尾巴高高翘起,围着异性转圈,动作极为夸张。
在古人看来,这样的举止似乎是对“风月”行业最具象征性的比喻,误以为它好色如同妓院的女子。这一误解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将“鸨”与青楼中掌柜的女性划上了等号。
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简单。鸨之所以如此行事,实际上是生物的自我保护机制,它飞不快,无法快速逃脱天敌,因此只能通过夸张的行为吸引健康的配偶。而古人对生物学并不了解,误将它与风月之事相联系,最终,这只鸟成了“老鸨”的代名词,传递着数百年的误解。
“老鸨”这个词最初并不等同于“妓女”,它带有一种资深的意味,指的是那些经验丰富,经过多年打拼,掌握经营之道的女性。她们是青楼的管理者,负责挑选新人、安排客人、应对突发事件等,而很多“老鸨”甚至自带“亲自接客”的能力,不仅仅是管理者,还是参与者。唐宋时期,青楼开始形成了一种“师徒制”的管理模式,不少“老鸨”甚至在三十岁之前就已经是当家的人物,颇有权威。
譬如,陶娘这个名字在当时青楼的“老鸨”中响当当,她自小贫困,十六岁便开始从事这一行,二十六岁成为了青楼的“掌柜”,并在三十二岁时开设了三家分店,生意兴隆。她有句口头禅:“眼神不准,饭都吃不上。”在她的严格管理下,每一位姑娘都需要具备琴棋书画的基本素养,甚至她自己也能写诗与客人对句,展现出她超凡的才情与智慧。
但陶娘虽有优点,也不是全无缺点。为了吸引顾客,一些“老鸨”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强迫姑娘们服用“养颜药”,实则是含铅的粉末,长期服用导致姑娘们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
尽管许多人认为青楼女子低贱、不值一提,但那些身处其中的女子,往往有着极强的生存智慧与坚韧的精神。她们没有像普通女子那样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不能选择自己的婚姻,而在青楼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尽管处于社会的边缘,却能够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老鸨”都是冷酷无情的商人。陶娘虽然严格,但也为姑娘们着想,有的“老鸨”甚至会为姑娘们存钱“赎身”,帮助她们脱离这个行业。尽管这种帮助在多数情况下是遥不可及,但对于很多曾经在青楼中的女子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
在中国东北的草原上,鸨这种鸟的最后一批成员在五十年代被捕杀,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这只是由于鸨肉肥美、羽毛美丽而进行的捕杀,直到九十年代,才有人意识到它已成为濒危物种。从那时起,“鸨”这个词便不再被用来称呼青楼的掌柜,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保护动物的名称。
鸨鸟的冤屈,源自一个长期存在的误会,而这种误解影响了数百年的历史。当我们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时,我们不禁思考,那些被误解、被忽视的群体,又有多少是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压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