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哪国的球迷最多?伪球迷。

或者是社交需求的使然:身边人都在关注,他们担心成为异类而受到不希望的冷遇或排挤。他们认为,在世界杯期间,能把比赛热点作为谈资是件很光荣的事,在遇到冷场的时候也可以拿出来当作话题聊一聊。
实际上,有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明白为什么,难道受到了什么力量在隐隐地影响着?我们需要再斟酌一下,伪球迷是否只是一次跟风这么简单?
一颗种子在世界杯发芽
世界杯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各个企业都想要分一杯羹。而市场也逐渐被扩大,球迷群体的规模已经难以满足营销的需要时,这些借世界杯热度的营销便会把触手伸向非球迷们。每个人就在不知觉间被卷入了这场盛宴,其中的一部分人便会成为伪球迷——他们自己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他们被营销种下了一颗颗种子,而在世界杯长成了一片伪球迷的“森林”。
在开幕前,各类相关广告就铺天盖地地涌来,造足狂欢气氛。当地铁站台和车厢全部被世界杯霸屏时,伪球迷们会把这种世界杯的高热度和狂欢气氛视为理所当然。广告早已成为社会生活空间的符号认同系统和互动系统的一部分,主导着大众消费生活的存在方式,改写着时尚流行的文化符码,影响着消费者对现实世界的认同。
从开赛前,伪球迷便被种下一颗“种子”——这是一件人人都在关注的大事,在世界杯期间若能随口说出几句前两场比赛的战况、提到几个炙手可热的球星,是在“紧跟时代和潮流”。这些营销构建着伪球迷们看待世界杯的方式,认为世界杯可以满足他们追随潮流、寻求社交谈资的需求。
“种子”的发芽来自更直接的营销手法:积分下注赢奖品,无现金“赌球”;将免单或降价与某支球队的表现挂钩;进球撒红包雨等等。比如法国队世界杯赞助商华帝称“法国队夺冠将退全款”、毛豆新车网“新军每进一球,宝马再降1000”等。
如此直接的利益关系,把世界杯和诸多消费者紧密联系了起来。不管是否是真球迷,比赛动态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关注。
伪球迷比你想得更走心
再深一层的营销,是从情感上的打动。根据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提出的需求理论,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有所需求。在营销的世界中,世界杯不只是一场赛事,而且与诸多概念相联系。人们消费的不是产品,而是广告。
比如腾讯网以“回忆”为主题,伴以亲情、友情和爱情,让看世界杯成为一种回味过往美好、重温昔日感情的方式。这种“重返17岁”的时光倒流感,把怀念着Golden Old Days的人变成了熬夜看世界杯的伪球迷。
可口可乐则是突出世界杯中“胜利带来的快感”。一瓶瓶可乐听着“主管”训话:“你们可能会被人们渴求、亲吻,或狠狠摔到地上,但这种热情正是你们活着的原因。记住了,你们会让胜利的味道尝起来更棒!”谁不喜欢胜利的快感呢?看世界杯不只是看比赛,还可以感受胜利的鼓舞,可以一扫阴霾、重燃热情。而参与世界杯的消费所带来的成功、荣耀等心理上的满足,刺激了人们继续消费的欲望。
媒介事件+营销
不论吃饭、打游戏、听音乐还是购物,世界杯的营销广告已经深入生活的每个角落。不管你是真球迷还是伪球迷,都没有选择地被包围、被挑逗,把其他需求与世界杯连接在一起。
世界杯是一场“媒介事件”——1992年,戴扬和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第一次提出了“媒介事件”的概念,指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媒介事件”的核心在于“仪式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仪式,而是媒介介入后创造出来的新的仪式类型。随着概念的发展,广义上的媒介事件也包含出于某些动机而人为制造并媒介化的事件。
很多营销便是围绕着媒介事件展开的。对于有营销需求的企业方来讲,世界杯与各类节日或者“双十一”并无差别,都只是借以营销的时机。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节就借势,无节就造节。这些热点可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促使其产生需求,继而带动消费或流量。久而久之,我们对此习以为常,说不清究竟是营销带高对热点的关注度、增添生活的仪式感,还是我们本就拥有的对热点和仪式感的喜好顺水推舟促成消费。
营销不仅是促成消费,还在改变着社会的样貌。拉尼奥的《广告社会学》写道,必须从经济和文化两个角度来分析广告:从经济角度来看,广告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必须借助传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信息;而从文化角度看,广告则具备着文化冲击力,因为它必须使用各种大众交流手段作为媒介。现代文化的历史,实质上就是由广告支持的媒体的历史。
在如今,互联网的传播力量使得让营销方式离消费者更近、互动感更强,对社会文化的塑造作用更是润物而细无声。
▼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