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军官不解:英国为何归还香港?直到2000年一英国上将道出真相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领导人在大力开展国内建设的同时,也没有忽视香港问题。毛泽东主席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结合国情作出了重要的调整,提出“另起炉灶”,并明确表示,凡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将作废。这其中,也包括1842年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根据该条约,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尽管最初是租借,但后来通过补充协议被迫改为赠予。毛泽东坚信,尽管当时中国的综合实力不足以直接从英国手中强行夺回香港,但他坚持认为,香港的主权问题无可谈判,最终中国将收回香港,租借期满后,香港必定回归祖国。
这种战略的构思为香港的未来回归提供了理论依据。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迅速崛起,经济繁荣,逐步摆脱了建国初期的贫困与落后,同时,国际地位也逐渐攀升。中国的实力增强,外交上取得了新的突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改善,邓小平同志开始为香港的回归问题做好准备,清楚地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硬仗,必须做好与英国政府坚决斗争的准备。
与此同时,曾经强盛的英国在战后逐渐走下坡路,尤其是二战后,综合国力大不如前,国际地位被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所取代。英国的殖民帝国逐渐瓦解,许多殖民领土失去,民族解放运动席卷第三世界国家,这一切加速了英国的衰退。此时,中英之间,一方处于上升,一方走向衰退,英国也开始意识到,必须与中国坐下来谈谈香港问题。
然而,在谈判开始之前,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极大地增强了英国的信心和谈判筹码。1982年4月,英国和阿根廷为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世界各国普遍认为英国已经没落,战力不足,最终的胜算压在阿根廷一方。特别是英国首相是女性,这让外界对战争的胜算更加感到不确定,阿根廷总理甚至公开表示,女性怎能发动战争?然而,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位女性首相不仅成功挑起战争,还迅速打赢了马岛战争,最终夺回了马岛控制权。由于这一战,撒切尔夫人获得了“铁娘子”的称号。马岛战争的胜利让全世界再次意识到,尽管英国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全球霸主,但其国力依然强大,远超许多国家。
这一战果让英国感到信心倍增,也警醒了中国政府,预示着中英之间即将展开一场耐力与智慧的消耗战。1982年9月22日,撒切尔夫人来到中国,与邓小平同志展开了一场长时间的谈判。在人民大会堂,撒切尔夫人信心满满,面对即将到来的秋风,却依然没有减弱她的锐气。她与邓小平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双方智慧的较量在这里展开。撒切尔夫人强调,香港在英国的治理下繁荣昌盛,成为东亚最大贸易港口之一,民众生活水平也很高。她暗示,若香港回归中国,由于中国内地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香港,恐怕香港的繁荣会随之消失,变得和内地一样。
对于撒切尔夫人的质疑,邓小平泰然自若地回应道: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十分了解,因此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政策,香港回归后依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香港现有的经济成果,不会受到内地影响。同时,内地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增长,珠三角与香港的差距逐步缩小,香港将能够依靠这个广阔的市场,继续保持并且增强其繁荣。
撒切尔夫人随即提出,香港的归属问题应尊重香港人民的意见,暗示中国若强行收回,可能会导致民众反感并爆发抗议活动。对此,邓小平巧妙回应:“如果香港的民众真的反对,那必定是有外力干预。我们已经等待了百年,若香港出现任何问题,我们会清楚知道责任在哪。”
随后的谈判中,邓小平表现得更加坚定:“新中国不再是清朝,我也不是李鸿章,那时的中国已经过去,今天的中国有着不可动摇的决心。”这一番话让撒切尔夫人心中震动,几小时的谈判后,她从原本的自信满满到满头冷汗,走出人民大会堂时,突然脚底打滑摔倒,媒体记者们迅速拍下了这一幕。
这一摔也象征着“日不落帝国”的终结,标志着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而此后的22轮谈判中,英国提出的一切不合理要求都被中国坚决拒绝。最终,1984年,经过艰苦的谈判,中英双方达成一致,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完成交接。
2000年,英国军官学校中,一位年轻军官问道,为什么英国要归还香港。那位空军上将长叹一口气,望着窗外绿树成荫的园景,低声回答道:“因为我们打不过你们,你们谁愿意去面对解放军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